京ICP备09005649号-10
版权所有 PSL·巴黎九大
Executive DBA中国项目办公室
历时三年半,完成核心课程学习,“过关斩将”般陆续通过开题报告审核、论文预答辩、论文书面评审等环节后,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学位项目2014级首批六名学员正式获准于2017年4月22-23日在清华园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接受中法双方学者的现场评审,并全部获准通过,其中更有2篇论文获得“最高荣誉”(Highest Honor)成绩评定。
祝贺佟志迎博士、张民博士、夏祥博士、董敬春博士、黄文涛博士、王玮博士!2014级第二批学员还将于今年6月底参加论文正式答辩,届时,本年度论文答辩通过的学员将于11月份赴法参加毕业典礼,正式收获博士头衔!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终结性结果,它是博士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等科学与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与审查严格且具体,在正式答辩阶段,审查博士论文的主要标准是评估其质量和价值,论文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此次答辩评委组由9位杰出的中法教授组成:
Pierre ROMELAER,巴黎九大教授,若干国际期刊主编或编辑
Hervé ALEXANDRE,巴黎九大教授、法国高校银行与金融培训项目的总负责人
Bernard FERNANDEZ,巴黎九大教授,高级工商管理博士项目(中国)学术主任
Jean-Pierre SEGAL,巴黎九大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资深研究员
范玉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世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党委书记
韩廷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建行,香港大学商业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契合项目办学理念和选题要求,此次答辩同学的研究课题来源于所在行业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议题。学员们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能够创造新的理论模型,进行大胆的尝试,对比中外多种案例来验证研究假设,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撰写出创新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而推动管理理论的发展,指导及促进所在行业的发展变革。具体如下所示:
夏祥博士
论文题目:《制药企业战略选择过程中CEO管理认知的影响研究——以四家中国医药企业为案例》
本研究基于战略管理认知学派的核心思想,以制药企业CEO的有限理性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战略领导理论、高阶梯队理论、管理认知理论,考察制药企业在战略选择及战略绩效实现过程中CEO管理认知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定性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四个中国制药企业为样本,主要采用解释性案例分析法,以使用逻辑模型(Logic Models)和跨案例分析(Cross-case Analysis)为辅助分析。按照“个性特征→管理认知→决策制定→战略选择→组织绩效→管理认知”的理论逻辑,运用演绎分析方法探讨CEO管理认知如何影响制药企业的战略选择及战略绩效,结合案例研究方法分析CEO个性特征如何影响其管理认知的知识结构,从而其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及战略绩效。
本研究能够帮助一般性企业、CEO及学者更好地理解企业CEO及其管理认知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领导作用,同时也帮助制药企业更好地理清CEO个性特征在企业战略选择及战略绩效实现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对CEO选任和培养的重视度,为如何选任、培养CEO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指导老师:井润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黄文涛博士
论文题目:《三位一体预防非国有企业财产性偏离行为的研究—以北京市非国有企业为例》
该研究围绕着预防、减少财产性偏离行为对预防、减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具有积极作用这个中心,希望使管理者了解预防、减少财产性偏离行为对预防犯罪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希望法律工作者通过本文可以对预防职务犯罪产生新的思路,进而在工作中加以使用。
该研究建立在财产性偏离行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访谈、发放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方法,剖析偏离行为的主体、客体、性质、内容、意图来分析偏离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从管理者和员工的视角总结在实践中可以预防偏离行为的方法。
依据所调查的结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该研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预防偏离行为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将非国有企业人员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三个层次,根据各个层次人员偏离行为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分别制定预防措施。在这些预防措施中,有些措施只适用特定层次的人员,有些措施却可以适用于全部三个层次的人员。所有预防措施都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它们紧紧地围绕着预防偏离行为、预防职务犯罪行为这一中心,构成了一个有效的预防体系。
指导老师: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党委书记&PierreROMELAER,巴黎九大教授
王玮博士
论文题目:《客户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以中国建筑设计企业为例》
该研究针对现在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存在的问题,如:管理粗放、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经营模式简单、恶性竞争严重。将问题细化到建筑设计企业客户知识管理涵盖那些内涵?建筑设计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核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建筑设计企业客户知识管理的实施会给企业带来创新能力的提升吗?
本研究以中国建筑设计企业为背景,在对现有客户知识管理相关研究细致而深入的文献评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设计行业中管理实践,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重。在定量研究中使用模型构建、研究假设、问卷调查、收据收集等方法,在定性研究访谈多位行业决策人士。提出了基于知识流程的客户知识管理模型,并验证了客户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该研究对客户知识管理量表细化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并得到企业高管实践的验证,对建筑设计企业客户知识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得出结论:建筑设计企业客户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企业应在管理工作中重视客户知识管理的应用。
指导老师:陈建行,香港大学商业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张民博士
论文题目:《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中国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该研究的研究背景建立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但是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挑战:竞争激烈、坏账率高、企业半歇业状态常见等问题。由此,该研究将研究问题聚焦于:如何有针对性的设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提升风控管理能力?如何完善政府、企业双层风险监管防范体系?来应对挑战建立脆弱环境条件下的小额贷款公司借贷信用风险识别、控制运行机制完整理论体系。
根据研究问题,该研究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研究办法。在回顾国内外关于信用风险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识别分析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来源构成,界定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内涵和风险管理框架构成,研究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来源及其原因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影响,在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能力与企业风险管理的互动作用,进而提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根据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设计和完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及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并形成各个概念的测量量表,验证研究模型中所涉及的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结果,该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为了控制小额信贷公司信用风险,相关各方需要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当前主要是进行政府监管主体创新,牵头监管工作,采用适度监管,提高监管效率;行业层面要引导企业不断进行自律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企业要在业务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风控创新,充分提示风险和披露信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对象和利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该研究为小额贷款公司与金融产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风险管控参考。
指导老师:范玉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董敬春博士
论文题目:《中国工程机械代理企业的组织演变与战略变革:基于山东骏大集团的案例研究》
本文基于组织演化的间断平衡理论、组织战略变革理论、组织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中国工程机械代理行业的企业代表——山东骏大(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总结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环境、行业发展环境、企业发展过程,从环境变量与企业变量两个维度,从战略变革内容维度和过程维度,从时间上的大的历史纵深,从空间上的大的横断面,从时间与空间交错的特定的富有战略阶段性特征的历史横截面上,来探寻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企业发展的独特规律。
该研究使用文献回顾、案例研究、宏观环境分析、演变过程分析来全方位地收集信息,以便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公开渠道不易获取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深刻地洞察管理现象的本质。本文基于“间断平衡理论”(Tushman et al., 1985)、“企业战略变革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Eisenhardt, 1989; Yin, 2009)来探索上述研究问题的可能解答。
该研究深入代理商企业内部,在中国宏观经济、工程机械产业几十年发展的历史纵深背景下,深入探讨代理商企业的组织演变与战略变革问题,从中找出其中的演化规律,不仅对于总结这个行业20多年发展的成败得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破解行业目前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指导老师:井润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佟志迎博士
论文题目:《民营企业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
该研究以生命周期为新视角,揭示了民营企业 TMT 共享心智模型演变的阶段特征,这是为解决如何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刻画共享心智模型演变难题的一次新尝试。首次构建了“TMT 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TMT 团队式共享心智模型”二维结构的 TMT 共享心智模型分析构架,进而揭示了 TMT 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绩效过程机制,这弥补了以往探讨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绩效机制研究时多集中在虚拟团队或项目团队等团队类型上而对企业管理团队关注的不足,也是尝试揭开 TMT 特征与组织绩效关系的“黑匣子”的新探索。
在研究方法层面,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来总结之前共享心智模型的研究结果、采用访谈法来对高层梯队进行演变研究、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共享心智模型在企业中的演变、数据分析法来做演变因素分析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来验证之前设立的研究假设TMT共享心智模型在生命周期上存在差异,并在演变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得出了:民营企业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阶段差异;高绩效TMT共享心智模型特征在形成期主要表现为一般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与较低团队式共享心智模型,在震荡期主要表现为较低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与一般团队式共享心智模型,在规范期主要表现为一般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与较高团队式共享心智模型,在执行期主要的表现为较高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与很高团队式共享心智模型;民营企业高管团队过程在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绩效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这三条结论。
指导老师:张世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论文答辩既是一次研究成果的终极评估,对学员而言也是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审视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机会。答辩组中法教授的学术背景均有所不同,学员能以不同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研究过程和结果,跳出个人局限,进一步明晰研究本质,通过一次“答辩”课吸取各家之长,为后续研究激发出新思路、新方法。
论文是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的结晶,是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体现也是衡量博士生质量水平的主要标志。两天的答辩中,2014级学员将三年半的研究历程以高水准的博士论文淋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管理哲学和研究成果,其博士论文将被作为学术文献收录于巴黎九大图书馆,供全世界学者及企业高管研究,印证了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的创办信条——融汇中西学术,成就企业思想家,同学们亦将踏上人生的新台阶——为社会创造、沉淀和贡献新知识!